国产自操久久,9999在线观看,日韩中文字幕,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51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狠狠色综合久久婷婷色天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男人吃奶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1-14 14:42:2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的算理和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回顧。

  師:同學們,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沒?現(xiàn)在老師出幾道題讓同學做,看看你們到底有沒有學會。板書:

  23+45= 12+25= 24+55= 26+13= 41+52=

  教師點名讓幾個同學上講臺做題,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計算。強調要求:列豎式并且豎式要寫規(guī)范。

  點評每位同學所寫的,并再次鞏固不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方法,強調書寫格式和計算方法。

  2、復習20以內的加法計算。

  師:同學們,大家曾經學過20以內的加法,在這里老師帶著大家復習一遍。

  教師口述20以內的加法如:“5+7”、“6+6”、“8+9”等,讓同學們快速地說出答案,問答過程大約持續(xù)5分鐘,為的是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有效地鞏固這些知識,為這節(jié)課所學的進位加法計算打下基礎。

  二、教授新知。

  1、教學例3。

  師:同學們,記得這個單元最開始的那幅圖么,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也是從那副圖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課本的第14頁,看例3。

  在同學讀題的同時板書:“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師:同學們都看完題了沒有?好,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教師引導同學審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找出需要的數(shù)據。

  師:現(xiàn)在哪位同學能告訴我,這道題怎么列算式呢?

  同學舉手回答,教師根據同學的回答,板書算式:35+37=。

  師:好,我們現(xiàn)在把算式列出來了,怎么計算呢?既然我們已經學習了列豎式的方法,為什么不用這個辦法來試一下呢?同學們看黑板,跟著老師一起列豎式。

  35

  +37

  教師邊強調豎式的書寫規(guī)范邊列出豎式。

  師: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算,應該先從個位開始算,5+7是多少?(同學答:12)我們發(fā)現(xiàn),個位上加起來的和大于10了,我們之前學的不進位加法中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F(xiàn)在怎么辦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怎樣用豎式計算進位加法。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同學們先看書上,看怎樣通過數(shù)小棒計算這個題。

  同學看完后,教師加以指引和解說。

  師:我們看到,5個小棒和7個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12個小棒。我們把其中的10個捆成一捆,剩下了兩個小棒。再回過頭看看豎式,我們不妨將數(shù)小棒的辦法挪過來,也用“捆起來”的方法解決我們剛才的問題。就是將5+7得出的12中的10“捆成一捆”,向十位進1,然后剩下的2寫在結果的個位上,這樣,我們的個位就算好了,F(xiàn)在再算十位,十位上3+3得6,但6不是最后的結果,還應該加上之前進上來的那個1,也就是在數(shù)捆數(shù)的時候還應算上后來加上的那一捆。這樣,我們就把十位也算出來了,結果就是72。

  板書:

  35

 。317

  72

  教師解釋清楚計算原理后,繼而強調進位加法豎式的規(guī)范書寫,只要有這幾點:依然是各位對齊;加號橫線缺一不可;進的“1”是小小的1而不是點;“1”的位置應在下面那個加數(shù)的十位與個位之間。

  2、隨堂練習。

  師:好的,現(xiàn)在我們已經學習了進位加法豎式的計算方法。大家都學會了沒有。繛榱藱z驗大家到底有沒有真正掌握今天的新知識,同學們拿出練習本動手計算課本14頁做一做的三道題。

  56+37= 46+24= 29+5=

  教師請三名同學上講臺計算,并在教室來回巡視,觀察同學做題的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糾正。

  師:好,同學們應該都已經做好了,我來看看這三位同學做得怎么樣。

  教師點評,并及時糾正錯誤,再次強調進位加法豎式的書寫規(guī)范和計算方法。

  三、課堂作業(yè)。

  師:我們今天所學的是100以內的進位加法,同學們都掌握了沒有?通過老師的講解和練習,相信同學們已經基本掌握了10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作業(yè)本,開始做作業(yè),完成教材練習二的4、7、10、11題。希望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大家都能夠仔細、認真地寫,寫整齊、寫規(guī)范、寫正確,注意豎式的書寫規(guī)范和計算方法。不要粗心大意算錯了。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體驗角度不同,看到的物體不同,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2、通過觀察各種物體,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體形狀不同,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小象的玩具模型,圖涂有不同顏色的長方形盒子,杯子,三張抽象的杯子圖片

  學生自備一個小玩具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大家在暑假的時候有沒有去旅游呢,說一說你去過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時候,我們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氣,奇奇也去旅行了。他們來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動物呢,是大象。這一天他們也看到了一頭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說:“我看到一扇門上掛著一條尾巴!

  淘氣說:“我發(fā)現(xiàn)一堵墻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興的說:“我看到了一頭可愛的大象兩只呼扇唿扇的耳朵,還有長長的鼻子!

  為什么同樣一頭大象,三個小朋友看到的確是完全不同的畫面呢?

  生答: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他們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們要全面了解一個物體,必須全面觀察這個物體,學會觀察物體。

  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物體吧。(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長方形盒子)現(xiàn)在老師手中有一個盒子,它是什么形狀的呢?

  生答:長方體

  大家仔細觀察這個長方體,它的每個面的顏色是一樣的嗎?(轉動長方體)它有哪幾種顏色呢?

 。ò鍟狐S、紅、白、綠、藍、黑)

  老師手拿盒子,分別提問距離相差很遠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幾種顏色?

 。ò鍟鴰讉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種類多少將其歸類)

  (老師手指黑板上的答案)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種顏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卻是兩種甚至只有一種呢?

  生答:觀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細想想:我們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幾種顏色呢?

  生答;3種

  那只看到一種顏色或者兩種顏色的小朋友要怎樣才能看到三種顏色呢?

  生答:轉動長方體,或改變觀察角度

  3、現(xiàn)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來親身體驗觀察的樂趣吧。

  要求:四人一組,分別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玩具,告訴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從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嗎?

 。ɡ蠋熝惨,指導學生觀察物體)

  剛才我們已經觀察了自己的玩具,誰能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對集體發(fā)問,在觀察的過程中,你有沒有轉動自己的玩具觀察呢?通過轉動玩具,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老師總結,板書: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結果不同(齊讀)

  小游戲:現(xiàn)在我們來做個小游戲,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討論30秒,對于這四幅圖,你的謎底是什么呢?

  其實,這四幅圖是同一個物體。有的同學可能就疑惑了,同一個物體怎么會有四幅不一樣的圖呢?(觀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圖片合在一起向想,這個謎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嗎?(出示杯子)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個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圖呢?第二幅第三幅還有第四幅呢 ?

  三、練習鞏固(課本67頁)

  1、軍事博物館舉行恐龍展,小亮、小明、小紅都來看恐龍 。那你知道這些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嗎?(老師巡視,然后集體糾正)

  2、現(xiàn)在不把書壘起來,你會做第2題嗎?試一試吧。

  四、總結

  通過觀察長方體,自己的玩具,還有猜謎游戲 ,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3

  通過直觀,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具體采用以下模式:

  動手操作、敘述圖意(感知階段)——列加法算式,觀察說出加數(shù)的特點(建立表象)——寫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師生共同擺紅花,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3)學生看圖說圖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4)分析比較,揭示本質。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的板書: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讓學生看一看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讓學生比一比這兩種算式,哪一種比較簡便?

  (3)讓學生說一說"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個結論。

  這樣通過分析比較,不僅揭示了本質特點,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ㄈ┓謱訉Ь,鞏固新知

  1.做課本Pll0“做一做”的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 3×2

  3.根據乘法算式,有節(jié)奏地做拍手游戲。

  2×6 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 3×4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上面這組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ㄋ模┮龑Э偨Y,強化新知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學到哪些方法?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點本節(jié)教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shù)一數(shù)與乘法”的第2節(jié)課(第18、19頁)。繼上一節(jié)課“有多少塊糖”對連加算式有了一定體驗的基礎上,結合“兒童樂園”的現(xiàn)實情境,提出并解決其中需要列連加算式進行計算的數(shù)學問題,并經歷把相同加數(shù)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shù)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體會到乘法的簡便性。為后面有“有多少點子”的學習做準備。

  2、教學目標1)結合“兒童樂園”這一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從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掌握它的讀法、寫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3)結合具體情境,會把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3、教學重、難點重點:從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運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能正確的讀寫乘號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難點:準確地讀寫乘法算式;正確說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會把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二、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屬于小學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不穩(wěn)定,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懸念和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和集中學生注意力。經過一年對新教材的接觸,學生已初步學會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信息和提出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可以在小組內有序合作、與人交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教法上,我以教師為主導,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大量的活動情境,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二)學法分析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我力求體現(xiàn)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于創(chuàng)意的練習及時反饋鞏固,通過聯(lián)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體會乘法必要性;二、結合問題情境,體會乘法的意義;三,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排隊去兒童公園”的情境,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通過用加法解決“每排有5個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同學們體會到連加這種方法的煩瑣。這時,我引導學生:象這樣每個加數(shù)都一樣的加法算式,有沒有更簡便的算法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結合“兒童樂園”的問題情境,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突出重點和難點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我準備用以下四個步驟來解決問題。把主題圖以課件的形式展現(xiàn)在大屏幕上。

  1、請同學們自己在情境圖上尋找數(shù)學信息,根據這些數(shù)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讓同學們在四人小組內進行問題交流,并進行匯報,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把學生的問題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2、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這些問題,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準備?梢哉垘讉同學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對答案。

  3、結合上述相同加數(shù)的連加算式,進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個做例題,對學生進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稱的講解。如以2+2+2+2=8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寫做2×4=8,或者4×2=8,讀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間的叉號叫做乘號,這是一個乘法算式,2和4在這個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數(shù)。

  4、請學生把其他幾個算式也改寫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在這四個步驟中,我還會提醒學生注意: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shù):一個是相同加數(shù)(顯性的),一個是相同加數(shù)的個數(shù)(隱性的),要讓學生明確它們的由來。經過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四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乘法的意義及算式改寫及各部分的名稱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過度到本節(jié)課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小組內交流,尋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并在全班進行交流;然后,把本課引入的“排隊”的問題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有用的數(shù)學,因此,我們有必要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尋找到用乘法解決的問題,也就說明他們對乘法的意義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已經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義。

  六、說板書設計

  相同加數(shù)的連加的算式和抽象出來的乘法算式對應著寫,這樣讓加法到乘法的轉化過程更直觀的展現(xiàn)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5

  在教學《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時,我雖然注意了知識間的相互遷移,重視了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構建新的知識內容,消除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但處理的還是不夠細致,對問題的剖析不夠透徹,對課本的解讀不夠深入,還有就是對學生的豎式書寫的方式習慣要求不夠嚴格,導致錯誤的情況依然存在。存在錯誤情況有:

  1、學生抄錯題。在列豎式時將數(shù)字或者運算符號抄錯,導致錯誤率高。

  2、學生書寫不規(guī)范。例如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學生在書寫時由于不規(guī)范會導致計算時將數(shù)位看錯,造成錯誤;還有就是最底下的橫線必須要求用直尺畫,這樣更加美觀。

  3、計算時,尤其是減法運算時,會出現(xiàn)倒減(從高位減起)的情況。

  4、計算時的進位和退位的“1”會經常忘記計算。

  5、等號的后面往往忘記寫得數(shù)。

  面對這些錯誤,我認為重要的是整合錯誤資源。我和學生一起找錯誤,抓典型事例,分析錯誤的所在,是粗心的錯誤還是方法的錯誤,或者是其他的錯誤。讓學生在作業(yè)中反思自己的錯誤,做到自己檢查,自己改正。還可以在課堂上引出錯誤,例如提問“我們從十位算起可以嗎?”勾起學生的思考,避免類似的錯誤。這些是我們在課堂上能做的,但計算題的內容畢竟有別與其他內容的學習,它更要學生養(yǎng)成細心做題的習慣。所以,在糾錯的道路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也非常重要。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6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鉛筆有多長》(分米、毫米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習了厘米和米的基礎上,認識分米和毫米。教科書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借助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引入對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并關注了對長度單位之間關系的學習。

  【教學目標】

  1、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驗,初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能根據具體情境恰當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fā)展估測意識,并激發(fā)學生對測量學習的好奇心和參與測量活動的主動性。

  3、通過尋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強對分米和毫米實際意義的體會,并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實際測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長,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難點:通過實際測量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

  學具:米尺,卡片,吸管,鉛筆,剪刀,測量單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溫故引新。

  1、觀看數(shù)學故事《偷吃紅土的小象》。

  師:請看數(shù)學故事《偷吃紅土的小象》,看看在這個數(shù)學故事中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數(shù)學思考?你有什么好辦法?

  2、回憶在測量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師:你覺得在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師帶來了現(xiàn)場留下的腳印,誰來測量?

  生:測量并匯報,這個腳印的長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師:10厘米還可以用另一個長度來表示,它就是——1分米,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分米的認識。

  師: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嗎?

  二、認識分米。(11:00之前必須結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關系。

  師:現(xiàn)在請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PPT 活動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

  生匯報

  師小結:借助直尺,同學們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長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個符號來連接,你會選擇哪個符號呢?

  師: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學習,進一步認識分米。

  師:現(xiàn)在,我們對1分米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請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這根吸管的長度比1分米長,還是短?

  師:現(xiàn)在我們就利用這根吸管來繼續(xù)研究1分米。請看活動要求!

  PPT 活動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長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進行調整后剪下1分米長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長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長約1分米或幾分米的物品。

  生匯報

  師小結:在今后的估計中,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別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課桌的高)的長度都可以作為我們估計的標準和依據。

  3、發(fā)現(xiàn)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上學期我們還認識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請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試著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來研究。

  PPT 活動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匯報

  師小結:真棒!我們通過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來比劃1分米,還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學們對分米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感受!

  三、認識毫米。

  1、通過“量一量”,揭示毫米。

  師:請用直尺在測量單上“量一量”鉛筆有多長?

  生匯報

  師:不是6厘米嗎?鉛筆的長度比6厘米長,但是又不到7厘米,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它就是剛剛——毫米,用字母來表示。

  2、通過自學,發(fā)現(xiàn)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師:剛才我們一起對分米進行了研究,接下來請同桌之間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開對毫米的獨立學習吧!

  PPT 活動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或幾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匯報。

  師小結:看來同學的收獲可真多,通過自學,我們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過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師:剛剛我們說一張卡片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現(xiàn)在請你將3張卡片放在一起,這時的厚度大約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現(xiàn)在把5張卡片放在一起,這時的厚度大約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兩個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這時候大約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長度吧。

  師:現(xiàn)在請看,周老師吧20張卡片摞在一起,這就是?30張卡片呢?90張卡片呢?再添10張卡片就是?

  師: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來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來1毫米實在是太短了!不細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測量時一定要認真仔細!

  師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幫助下,發(fā)現(xiàn)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來就請你帶著這些滿滿的收獲,趕快幫黑貓警長找到偷吃紅土的小象吧!

  四、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1、測量腳印

  師:你覺得案發(fā)現(xiàn)場的這個腳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獨自測量

  師:看來確實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紅土,可是,你知道小象為什么要偷吃紅土嗎?

  師:紅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補充的礦物質銅和鹽,但是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不勞而獲是不對的。

  2、修改日記。

  師:小馬虎最近也學習了長度單位,他已經迫不及待的寫了一篇數(shù)學日記,一起讀一讀吧!

  今天早晨,我從2米長的床上爬起來,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臉,

  用70米長的毛巾把臉擦干,吃過早飯去上學。來到學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語文書準備開始語文課。

  3、選擇合適的單位填空。

  師:這兩個算式請同學們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爸爸媽媽聽!

  1( )-9( )=1( ) 1( )-99( )=1( )

  4、全課小結。

  師:誰來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收獲了很多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其實長度單位不只是我們現(xiàn)在認識的這四個,還有比米更長的單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單位,這些長度單位都等著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

  五、板書。

  分米、毫米的認識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7

  教學目的:

  1、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會恰當?shù)倪x擇長度單位

  3、會比較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薄⒁磺子卸嚅L?生活中有那些距離是千米?

 。病⒆1千米大約要多少時間?跑了?

 。场⑶缀兔字g的關系是什么?

  二、新課

  1、教學例3

  問:大家知道三峽嗎?我們的三峽大壩呀,全長2300米,他長嗎?

  我們北碚有一條高速公路叫什么?誰知道?

  其中有一條隧道,長6公里

  你門說,大壩和隧道誰長?

  學生思考,回答

  小組討論后匯報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換成米,還可以把米換成千米

  2、練習

 。1)對口令,選擇合適的單位

  教室長8()公路長800()飛機飛行高度8000()火車每小時開60()

  (2)說說大約幾千米

  引導學估計

  1675千米大約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學生看圖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

  三、作業(yè)

  練習十二1-4

  2題,學生看題目要求和圖,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在做

  學生獨立作業(yè)

  四、課后記

  第3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79頁例4,80頁課堂活動,81-82頁練習十二5-9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體會毫米的實際長度

  2、會簡單的單位換算

  3、會選擇正確的單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千米有多長,生活中的1千米呢?

 。、千米和米有什么關系?

 。场3657米大約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課

 。薄⒔虒W例4

  學生拿出直尺,請觀察,直尺上長度單位都有哪些?

  學生逐漸觀察得出許多小格,這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說是1mm,學生讀

  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幾份?

  學生觀察數(shù)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學生讀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感知1毫米

  請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學生自己比劃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體嗎?

  拿出2分硬幣,量一量有多厚,大約是毫米

  還有嗎?

  學生在量

 。场⒄黹L度單位

  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們從大到小排一排嗎?

  教師板書: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鄰兩個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三、練習

 。、80頁1

  學生獨立完成后訂正

 。病80頁2、3

  學生測量

 。场⑼瓿81頁5-9

  四、課后記

  五、時分秒

  1、能認識,寫鐘表的具體時刻

 。、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

  3、能進行時分面的簡單換算

  4、能計算經過時間,知道珍惜時間,會合理安排時間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8

  教學內容:

  旋轉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轉這中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

  2、通過學生的操做體會旋轉,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重點難點:

  感知旋轉

  教學過程:

  一、體會感受

  1、觀察電風扇、風車等旋轉的物體

  2、請同學們用手比劃一下它們是怎么動的。

  3、舉生活中有沒有象這樣子的一些運動呢,請呢舉例子說明。

  象這樣的一類的現(xiàn)象我們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斷:哪些物體的運動屬于旋轉。

  二、感受旋轉的方向。

  1、展示兩類按照不同方向旋轉的物體,讓學生進行分類。

  2、說說你為什么要這樣分。

  3、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秒針是怎么樣旋轉的。

  4、給旋轉按不同的旋轉方向起個名字。

  小結:象這樣一類跟秒針一樣從左往右轉動的叫作順時針轉動,而跟它相反的轉動叫逆時針旋轉。

  三、動手做一做

  1、完成43頁第三題。

  2、自己表演一個旋轉。讓你手里的東西旋轉起來。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轉動。

  4、動手完成課本42頁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轉美,創(chuàng)造旋轉美

  1、出示紫荊花圖,讓學生想想它是怎么樣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2、用旋轉創(chuàng)造出美麗的圖案。

  全課總結

  同樣注重口語的表達,有的學生說電扇是旋轉現(xiàn)象,還有的學生說水龍頭是旋轉現(xiàn)象,必須糾正:電扇扇葉轉動是平移現(xiàn)象,打開或關閉水龍頭時是旋轉現(xiàn)象。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借助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計算,體會乘法的意義,能根據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經歷數(shù)與算的過程,體會乘法產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感受乘法計算的簡捷性,初步有符號感。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使學生理解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單。

  教學難點:

  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加法和乘法間的轉化。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景。

  1、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喜歡劉謙的魔術表演嗎?魔術表演不僅非常神奇,在魔術表演的過程中還隱藏著很多數(shù)學知識呢,我們今天就來一起研究隱藏在魔術表演中的數(shù)學問題。

  2、學生觀察信息窗,搜集有關信息。

  師:從舞臺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引導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

  師:看魔術師的表演,你能什么數(shù)學問題?

  學生交流根據信息提出的數(shù)學問題。

  二、師生合作探究。

  1、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瑣:魔術師變出了這么多寶葫蘆,在列式計算時你有什么感覺?

  初步思考:魔術師如果變得串數(shù)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確探究問題。

  學生說出算式,教師板書,在板書時,老師故意寫成9個5相加。

  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的錯誤后幫助找出寫錯的原因。

  師:那我們能不能想一種新寫法,既能讓人看懂是8個5相加,寫起來又不易出錯比較簡便呢?

  4、小組合作交流,創(chuàng)造數(shù)學符號。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

  學生講述自己創(chuàng)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來比較每種寫法的優(yōu)點。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認識乘法各部分的名稱、意義和讀法。

  引導學生觀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學生交流。

  師生小結:乘法算式中一個因數(shù)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數(shù),另一個因數(shù)是相同加數(shù)的個數(shù)。

  師生一起用手勢表示從加號到乘號的過程。

  進一步讓學生明確: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三、練習拓展,鞏固新知。

  練習1:根據魔術師的表演把寫出的加法算式改寫出乘法算式。

  練習2:尋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xiàn)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yè)。

  提前預習下一課。

  板書設計:

  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教學反思: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已經學完,也為學生作了相應的檢測,總體來說還可以,但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許多同學對乘法的意義理解還不透徹,如7個6相加,有些同學列式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學列式為88。另外,學生對生活中的題目解決不夠好,(1)一星期有7天,3個星期有( )天。(2)我們每天在學校的時間大約是6小時,一周(過雙休)在校學習時間大約是( )小時。這兩個題目可以說是拔高的題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學做對了,但也有老師講解完還是不明白的同學,還需多進行生活實踐類題目的指導。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本班同學的生日在什么季節(jié)進行統(tǒng)計,激發(fā)學生參與統(tǒng)計活動的愿望,培養(yǎng)他們的統(tǒng)計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進一步體驗數(shù)據的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能根據統(tǒng)計圖,分析數(shù)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統(tǒng)計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

  對數(shù)據的調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體驗。

  教學難點:

  能根據圖表中的數(shù)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統(tǒng)計格子紙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情感,引入新課

  師: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過生日)

  1、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日,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師為什么這樣寫呢?(生猜測)

  教師貼春,夏,秋,冬

  3、學生欣賞四季景-片。

  老師準備了綠,紅,黃,白四種顏色的紙卡來分別代表這四個季節(jié)。綠色代表什么?紅色呢?-?白色?

  同桌記一記四季是如何劃分的?

  4、每位同學選代表自己生日的紙卡。小組內相互檢查每人是否拿對了。

  5、老師想知道哪個季節(jié)過生日的同學最多,該怎么辦?

  二、親自調查,收集數(shù)據

  1、調查準備

  師:你們想用什么方法調查呢?(生匯報)

  師:接下來我們就用站排的方法來統(tǒng)計。調查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生答)

  2、合作調查。

  3、匯報交流

  三、分析統(tǒng)計結果,解決問題

  打開書90頁。涂一涂。注意每個小格代表一人。

  師:仔細觀察圖,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還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生自由說

  四、可能性教學滲透

  師:老師聽說我們班要轉來一名新同學,你們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個季節(jié)過生日呢?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應用

  小明看到同學們都表現(xiàn)這么棒,想邀請大家一起參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會,可不知該買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組用喜歡的方法調查,分組統(tǒng)計,完成統(tǒng)計圖。

  六、游戲

  同學們經常玩剪刀石頭布,今天我們每人玩10次,看自己贏了幾次,輸了幾次,平局幾次,用自己的方法來統(tǒng)計。(學生每人1張白紙,用來記錄)

  七、拓展延伸,全課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生自由說)

  師:請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統(tǒng)計呢?(自由說)

  板書設計: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1

  課題:

  十幾減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計算方法。

  2、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加減法的關系計算十幾減9。

  教學難點

  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教師挑選幾位學生進行“找伙伴”游戲(具體過程參考探究活動)

  二、學習新課。

  1、教學例1。

  師:數(shù)字娃娃們找到了自己的伙伴,便來到了果園摘蘋果,一共摘了9個紅蘋果,2個青蘋果。它們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你們能幫他們算一算嗎?

  隨后教師先后出示9個紅蘋果和2個青蘋果,再出示集合圖。

  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怎樣列式?(因為要求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所以用加法)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9+2=11。

  師:蘋果的總數(shù)是多少?如果數(shù)字娃娃們吃掉了9個,還剩幾個?

  隨后出示11個蘋果圖,教師一邊把11個蘋果畫上集合圈,把9個紅蘋果畫上虛線圈。

  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因為要從11個蘋果中去掉9個,所以用減法)師: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1-9=

  師:11-9的計算我們沒有學過,怎樣算?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把你怎樣想的說一說。

  可能有以下討論結果:

 。1)從圖上看出從11個蘋果里去掉9個,還剩2個蘋果。

  (2)因為9加2得11,所以11減9等于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減1再減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減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

  (即:11-9=10-9+1)

  師: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會有許多方法。同學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出的這些方法都是對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究第(2)種計算方法。

  請同學們觀察左圖和加法算式,右圖和減法算式,想一想:蘋果的總數(shù)都是11個,其中一部分是9個紅蘋果,另一部分是2個青蘋果。為什么一個用加法,另一個用減法解答呢?(左圖是把兩部分合起來,求總數(shù)。所以用加法。右圖是從總數(shù)里去掉一部分數(shù),求另一部分數(shù)。所以用減法)

  根據加法和減法的關系,又學過9+2=11,那么在計算11減9時可以怎樣想呢?(想:9加幾得11,9加2得11,11減9得2)同時教師板書得數(shù)“2”。

  指名復述想的過程。

  讀算式:9+2=11,11—9=2。

  2、教學例2。

  師: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共有12朵花,去掉9朵,還剩幾朵)怎樣列式?

  師:得多少?怎樣想的?(9加3得12,12減9得3)同時板書得數(shù)“3”。

  師: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共有14個圓,去掉9個,還剩幾個?)怎樣列式?學生回答后,板書:14-9=

  師:得多少?怎樣想的?(9加5得14,14減9得5)同時板書得數(shù)“5”。

  讀算式:12-9=3,14-9=5。

  3、教學例3。

  讓學生在桌上擺一擺(先擺13個五角星,用手勢表示去掉9個,還剩幾個?),說一說(說出算式,并說出想的過程),算一算(學生說算式,教師板書:13-9=4)

  同樣方法學習:16-9=7。

  4、教學例4。

  讓學生看教科書,先獨立在□里填數(shù),教師行間指導,然后訂正,并指定學生說出是怎么想的。同時板書算式:15-9=617-9=818-9=9

  5、小結。

  教師指著減法算式,提問: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是什么?(十幾減9)

  教師板書:十幾減9。

  師:這些減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減數(shù)都是十幾的數(shù),減數(shù)都是9)

  怎樣計算這些題目呢?(在做十幾減9的減法題時,可以想9加幾得被減數(shù),這題就得幾)這種方法就是想加算減,今后學習中還要用到。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2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yǎng)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shù),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么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shù)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ㄖ笇W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為什么?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找出你認為直的東西。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并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為什么?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著尺上的刻度數(shù)是幾就是幾厘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并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厘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3、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實踐活動:估一估,再量一量。

  課后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yǎng)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么?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匯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么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后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1、數(shù)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課后小結: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例5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并能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余數(shù)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表內除法和有余數(shù)除法的基礎上定位的。結合學生熟悉的劃船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多與至少的含義,運用所學的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進一法或舍余法確定問題的結果,進一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感知余數(shù)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對余數(shù)進行合理取舍。

  教學準備:

  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設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說一句話。

  (二)復習導入

  1.復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頁第3題。

  2.匯報交流,以舊引新。(板書課題)

  二、解疑合探

 。ㄒ唬┨岢鰡栴},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5

  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2.審題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條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條船什么意思?

 。ǘ┳灾魈骄,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解題,教師巡視指導。

  2.多種方式感受進一法。

 。1)畫圖表示

 。2)數(shù)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條)船。

 。3)列式表示:224=5(條)2(人)

  還多出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共要租5+1=6(條)船。

  3.比較辨析,理解進一法。

 。1)討論辨析,明確進一法。

 、儆行┩瑢W認為租5條船就夠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來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較優(yōu)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檢驗結果,梳理強化。

  1.回顧反思: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2.乘法驗證:5條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條船。

  三、質疑再探

  師生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收獲嗎?

  余數(shù)在生活中真是太調皮了,有時候需要加1,有時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會出錯。在今后的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有余數(shù)的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靜心思考,根據實際情況對余數(shù)進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為余數(shù)的好朋友。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四、運用拓展

  (一)基本練習(第67頁做一做的第1題)

  1.審題,理解題意。

  2.思考,獨立解答。

  3.質疑:結果為什么要加1?

  (二)變式練習( 教材第67頁做一做的第2題 )

  1.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面包,最多能買幾個?

  (1)弄清題意。

  (2)獨立解答。

 。3)討論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還夠再買一個面包嗎?

  2.用這些錢能買幾個4元的面包?說說理由。

 。ㄈ┚C合練習(教材第70頁練習十五的第8題)

  學生獨立審題思考解答后,匯報交流,引導學生綜合考慮3種花的情況,以束數(shù)最少的花為標準確定。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頁例2,第50頁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兩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過程與方法: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并會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及書寫規(guī)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沒有括號、含兩級運算的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計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每個算式里含有哪些運算,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

  教師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二、探究新知。

  我們計算的兩步式題,都是直接寫出得數(shù)。為了看清楚運算的步驟,便于檢查運算過程,可以寫出運算的步驟和每次計算的結果,用一種新的格式來表示,即脫式。

  1、教學例2。

 。1)觀察例2圖,說說圖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導學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綜合算式。

 。3)脫式計算

  4×3+7 7+4×3

 。4)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減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樣的。

 。5)脫式計算54÷6-7 7+54÷6

 。6)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減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8頁做一做

  強調:計算兩步式題時,必須首先觀察,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頁練習十一第5題。

  先計算算出結果,再進行比較。

  四、總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到右按順序計算。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五、布置作業(yè)

  第50頁練習十一第4題。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情景圖,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通過解決數(shù)學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初步認識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稱,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

  教學重點: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分清幾個幾。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小黑板:(判斷)列示

  教學過程:

  一、學習新課

  1、出示情景圖。觀察畫面。在兒童樂園里,孩子們有的坐飛機、有的坐火車,有的劃船,有的玩游戲。你能從中找出哪些數(shù)學信息,并根據該數(shù)學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

  生提問:坐飛機的有幾人?坐火車的有幾人?劃船的有幾人?做游戲的一共有幾人?

  選一個來解決問題。有多少人坐小飛機?

  怎樣列式?2+2+2+2=8(人)

  這個算式里有幾個2?4個2。像這樣4個2相加的問題,我們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還可以用乘法來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讀法:2×4讀作2乘4,4×2讀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稱。乘號和加號的區(qū)別。2表示相同的加數(shù),4表示有幾個相同的加數(shù)。8表示4個2相加的和。即4×2的積。

  (4)意義:表示4個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決其他幾個問題嗎?并說出算式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含義。

  坐火車的有幾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個4相加.6從哪來?

  劃船的有幾人? 3×3=9(人)表示3個3相加

  3、觀察這幾個問題的解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怎樣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

  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練習

  1、判斷題。A:

  B:

  求一共有幾個蘋果怎樣列式?為什么能用乘法?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計算的條件: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

  1、試一試P5

  請生自己看圖,看懂了什么?說一說。

  每棵樹上有3只小鳥,4棵樹上一共有幾只小鳥?

  一共有多少個小矮人?(每盒有7個,2盒有幾個。)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義?

  2、看算式,寫出表示幾個幾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書:兒童樂園

  坐飛機的有幾人?坐火車的有幾人?劃船的有幾人?做游戲的有幾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讀作:2乘4表示6個4表示3個3

  4 × 2= 8(人)

  讀作:4乘2

  表示4個2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較簡便

  作業(yè):1、讀書P4-5

  2、看算式寫出表示幾個幾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08-31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08-17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03-04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08-17

小學二年級關于除法的數(shù)學教案06-12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1-05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12-21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1-17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7-28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范文08-17

阳信县| 南木林县| 沅陵县| 辽宁省| 随州市| 白银市| 巨野县| 安义县| 闵行区| 普兰县| 黎城县| 朝阳市| 宜都市| 黄龙县| 苗栗县| 司法| 灯塔市| 浮山县| 北宁市| 长岛县| 闽清县| 威宁| 蓬溪县| 古丈县| 涞源县| 射阳县| 习水县| 湘西| 鲁山县| 藁城市| 溆浦县| 定州市| 兰溪市| 景宁| 霍林郭勒市| 富蕴县| 尚志市| 无锡市| 黔南| 青田县|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