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通用9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天體運行論有感(通用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1
古希臘人,同中國和其他古文明發(fā)源地的人一樣,早就注意到了天空繁星的運行情況,有幾顆星的運行軌道相當復雜,但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它們被稱為行星,意思是游蕩者。
古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柏拉圖問題:用什么樣的勻速圓周運動的組合才能拯救行星運動不規(guī)則的觀察現(xiàn)象。勻速圓周運動在當時被認為是最完美的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后來被稱為柏拉圖公理。但這個公理是先驗的、不是來自觀察,而是來自畢達哥拉斯思辯的哲學。勻速圓周運動的組合要符合天文學觀察的數(shù)據,所以這個問題又稱為拯救現(xiàn)象。
古希臘人對柏拉圖問題給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從體系上講主要是地心說,但也有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說,還有太陽、月亮繞地球轉,行星繞太陽轉的學說?傊瑤缀鹾笕怂芟氲降囊磺畜w系,古希臘人都想到了。
托勒密在公元2世紀建立了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直到哥白尼重建日心說體系,這個體系在西方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
托勒密的地心體系在具體結構上用的是均輪一本輪、偏心點、偏心等距點結構。公元前3世紀波羅尼阿斯建立均輪一本輪結構;公元前2世紀希柏拉斯加進偏心點;偏心等距點是托勒密的首創(chuàng)。
托勒密結構描述如下: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天體繞地球運轉。地球以外的順序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土星,最后是恒星天體。對行星的運行描述如圖1所示:以O為圓心作一個大圓,稱為均輪,地球并不位于大圓的圓心O,而在偏心點E。與E點相對找到一個對稱點C,C點稱為偏心等距點。在大圓上有一點P,以P點為圓心作一小圓,稱為本輪。行星Q在小圓上作勻速圓周運動,P點在大圓上作繞C點的勻角速運動。如果這樣的描述還不精確,可以在本輪上加二級本輪。
由于托勒密體系產生于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說之后,托勒密本人對日心說進行了批駁。托勒密的批駁是建筑在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基礎上的。根據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一個物體不受力就處于靜止狀態(tài),物體運動就要受到一個同速度成正比的力。在日心說,地球是動的,有繞日運行和自轉。而地球上的物體和人由于不受力,就只能是靜止的。這樣物體和人相對地球就有一個相對運動,因有這個相對運動人就要飛出去。但這不符合觀察的事實。另外一個是視差運動,如果地球繞太陽運轉,每半年地球就在兩個相距很遠的地方,我們就會因恒星的遠近能看到視差,但這個視差從來沒有被觀察到。第三個是讓笨重的地球運動非常困難。
由于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心說同人們日常觀察的現(xiàn)象接近。在文明剛開始階段,從認識論講,開始人們容易接受地心說是可以理解的.。自然界早于人類,人類早于自然科學。文明剛開始時,人類面對的是復雜的自然界,在對自然界的認識過程中,人類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
但托勒密體系所以能在西方統(tǒng)治一千多年,同基督教會不無關系。錯誤的地心說同基督教義符合。由于教會勢力占統(tǒng)治地位,在后來的一千多年里,科學變成了神學的婢女,判斷自然科學真理的標準不是科學實驗,而是《圣經》的言論和經過修改的權威的錯誤言論。
雖然教會的勢力在一個時期可以改變自然科學真理的標準,但教會沒有能力改變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任何權勢也沒有這個能力,并且任何權勢的壽命也不可能比自然科學規(guī)律的壽命更長。
天文學不僅同農業(yè)生產、航海等生產活動有關,而且同占星術、宗教活動有關。人們對天體的觀察是不斷進步的,隨著對天體觀察精度的提高,為了修正托勒密體系,人們不得不加進二級本輪,這樣體系就變得非常復雜。到哥白尼發(fā)表《天體運行論》時,修改后的托勒密體系需要八十多個圓。這同當時信奉的簡單性不符合。有人就講,如果上帝創(chuàng)世時同他商量一下,就不會造得這樣復雜。另外,天文誤差有積累效應,宗教也需要新的歷法。
此外,由于資產階級的興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教會的勢力被削弱?茖W的革命是早晚之事,改革舊天文學就成了突破口。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2
哥白尼是一個天主教徒,而且是一個神父。他除了履行他的神職外,還為教區(qū)的人治病,這有利于他的神職事業(yè),此外,他研究他喜愛的天文學。
哥白尼建立新天文學思想的出發(fā)點很難說出于革新,可能是為了追求真理或實用,但無論如何,他是從力圖消除托勒密的變革,去掉偏心等距點,回到柏拉圖問題的解開始的。
在托勒密體系中,P點繞C點作勻角速運動,它的運行的軌跡雖然仍是個圓,但不是勻速圓周運動。這顯然違背了柏拉圖公理,或者說托勒密體系根本就不是柏拉圖問題的解。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發(fā)表前寫的《綱要》一文,就是從攻擊托勒密的偏心等距點開始的:“……托勒密和其他大多數(shù)天文學家的行星理論,雖然與數(shù)據符合……看來還是遇到不少困難。因為這些理論是不充分的。除非再引用偏心等距點的概念。而這樣一來,行星就既不是在它們的均輪上,也不是繞本輪的中心作勻速圓周運動了。因此這樣一類體系似乎就既不是完全絕對的,也不能充分令人滿意。”
在《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詳細介紹了自己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太陽不動,行星繞日運行,地球的自轉,月亮是地球的衛(wèi)星等,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在描述行星運行結構上,哥白尼用了均輪一本輪和偏心點結構,那個令他討厭的偏心等距點被放棄了。
由于托勒密對日心說的批駁,哥白尼在重建日心說體系時,就不得不對托勒密的批駁進行反批駁。對托勒密批駁的第一點,哥白尼企圖建立慣性定律,但沒有成功。對第二點,哥白尼以恒星離得非常遠進行反批駁。但畢達哥拉斯“數(shù)的和諧”在當時,以及后來,人的思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有限長的弦才能有分離的共振頻率,并且共振頻率的比為有理數(shù)。這種和諧思想要求一個有限宇宙。對第三點,哥白尼說讓巨大的天體運動更困難。今天看這非常合理,但當時則非常無力,因天體是以太組成的?偟目磥,哥白尼學說在物理學方面并不占優(yōu)勢。
哥白尼在另外一個方面的批駁在當時卻顯得相當有力。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地球是由卑賤的土、水、氣、火四元素組成的,而天體則是由高貴的以太組成的,地心說要求卑賤的地球不動,高貴的、永恒的天體繞地球旋轉,而這同亞里士多德的“貴靜賤動”的哲學思想相矛盾。
哥白尼學說同托勒密學說相比在天文學上處于明顯優(yōu)勢。首先是簡化了:今天用相對運動考慮,對地心說,必須將地球的繞日運動和自轉分別加在所有的行星上。這樣,在相同的精度下,其數(shù)學描述必然復雜,第二是和諧了:在日心說中,水星和金星比地球離太陽近,但在地心說中,水星、金星和太陽哪個離地球近是不可能決定的。另外,在日心說中,行星運行的周期同行星到太陽的距離有一個單調增加的關系。這個關系后來被開普勒發(fā)現(xiàn),并用數(shù)學表示出來。
哥白尼體系把宇宙的原動力從宇宙的邊緣移用到了宇宙的中心,在托勒密體系中,原動力在最外層,有一個“不動的`原動者”在推動恒星天球運轉。這個“不動的原動者”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神,基督教的上帝。哥白尼將原動力改為了太陽,“太陽是坐在寶座上率領著它周圍的星體家族”。開普勒甚至將太陽、行星以及周圍的空間比作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圣父、圣子和圣靈。
哥白尼的學說在神學上處于劣勢,這一點是明顯的。雖然哥白尼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個有相當?shù)匚坏纳窀。但他也明白他的學說在神學上得不到支持。他將自己的學說壓了四個九年才出版,在臨死時只用手摸了一下新出版的《天體運行論》就離開了人間。哥白尼學說一出版,就立即遭到新教頭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惡毒攻擊。路德還引用《圣經》進行反駁:“這個白癡竟想把我們的全部天文學推翻,但《圣經》中明明寫著,約書亞喝令不動的是地球而不是太陽”。歷史證明,新教在壓制、迫害科學方面一點也不亞于舊教。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3
記得小時候,在小學自然課本上學到,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現(xiàn)在應該是八大行星了),九大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進行運轉。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回到五百多年前的歐洲,你如果敢說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的,那么就會被周圍的人認為是天方夜譚,甚至有可能有生命危險。那么誰又是敢提出這一理論的第一人呢?沒錯,他就是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蘭畔的托倫市的一個富裕家庭。18歲時就讀于波蘭舊都的克拉科夫大學,期間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1496年,哥白尼來到意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攻讀法律、醫(yī)學和神學,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徳·諾瓦拉對哥白尼影響極大,在他那里,哥白尼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哥白尼40歲時提出了“日心說”,并完成了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但直到近古稀之年才終于決定將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他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來的書。
但是為什么哥白尼40歲完成了《天體運行論》,直到臨去世時才敢出版?這期間有什么難言的苦衷?有什么曲折的故事?一切的一切,要從那個時代的大背景講起。
在15、16世紀的歐洲,正在進行著一場大動蕩、大變革。這時正是歐洲一些國家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關鍵時期,各國的商業(yè)也大大發(fā)展,對外貿易極其活躍,資本主義主義正在不斷地萌芽和發(fā)展壯大。但是,宗教教會仍然統(tǒng)治著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宗教自身也在不斷變革以圖加強對人民的統(tǒng)治。羅馬教廷控制了許多國家,把《圣經》作為至高無上的真理,凡是違背圣經的學說,都被斥為“異端邪說”,凡是反對神權統(tǒng)治的人,都要被處以火刑。為了同封建勢力和教會進行斗爭,新興的資產階級以發(fā)揚古希臘、羅馬文化為載體,大力宣傳人文主義思想,這就是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起源于意大利,很快就發(fā)展到了波蘭——哥白尼的故鄉(xiāng),并擴展到了全歐洲。哥白尼就是出生在那個大發(fā)展、大動蕩的年代里。文藝復興此時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在天文學方面,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受當時的`觀測水平的限制,提出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他認為,地球靜止不動地坐鎮(zhèn)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包括太陽在內,都在圍繞著地球運轉。為了與當時的觀測結果向吻合,他還提出了偏心圓和本輪的概念。托勒密的結論,是建立在當時的觀測數(shù)據的基礎上的,是有一種科學精神在其中的。在中世紀的一千年里,一直為人所信奉。并且由于“地心說”恰好吻合了宗教的教義,因此教會就把“地心說”視為真理,加以神化,誰敢反對“地心說”,誰就是和教會作對,誰就是反對上帝。
在文藝復興時代,人們恢復了對真理的興趣,懷疑和求真精神再次成為一些人的追求。在大航海時代,因為船只在遠洋深海往往很多天都看不到任何坐標,這就對更精確地確定經緯度提出了要求。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對于后世的影響無遺也是巨大的。廣大青年學者思想解放,成為了哥白尼學說的積極傳播者。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為了捍衛(wèi)和發(fā)展哥白尼的學說,在歐洲廣泛宣傳“日心說”,同時和宗教勢力作著頑強的斗爭,最終被教會宣判為“異端”而活活燒死;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改進了天文望遠鏡用來觀察天體,為哥白尼的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志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為此伽利略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斷遭到教會的審判和威脅,甚至被逼宣布放棄哥白尼的學說。此后,經過無數(shù)科學家的不懈的努力鉆研,哥白尼的學說不斷得到修正和發(fā)展,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天文學理論體系。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4
古希臘人,同中國和其他古文明發(fā)源地的人一樣,早就注意到了天空繁星的運行情況,有幾顆星的運行軌道相當復雜,但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它們被稱為行星,意思是游蕩者.
古希臘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柏拉圖問題:用什么樣的勻速圓周運動的組合才能拯救行星運動不規(guī)則的觀察現(xiàn)象.勻速圓周運動在當時被認為是最完美的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后來被稱為柏拉圖公理.但這個公理是先驗的、不是來自觀察,而是來自畢達哥拉斯思辯的哲學.勻速圓周運動的組合要符合天文學觀察的數(shù)據,所以這個問題又稱為拯救現(xiàn)象.
古希臘人對柏拉圖問題給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從體系上講主要是地心說,但也有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說,還有太陽、月亮繞地球轉,行星繞太陽轉的學說.總之,幾乎后人所能想到的一切體系,古希臘人都想到了.
托勒密在公元2世紀建立了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直到哥白尼重建日心說體系,這個體系在西方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
托勒密的地心體系在具體結構上用的是均輪一本輪、偏心點、偏心等距點結構.公元前3世紀波羅尼阿斯建立均輪一本輪結構;公元前2世紀希柏拉斯加進偏心點;偏心等距點是托勒密的首創(chuàng).
托勒密結構描述如下: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天體繞地球運轉.地球以外的順序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土星,最后是恒星天體.對行星的運行描述如圖1所示:以O為圓心作一個大圓,稱為均輪,地球并不位于大圓的圓心O,而在偏心點E.與E點相對找到一個對稱點C,C點稱為偏心等距點.在大圓上有一點P,以P點為圓心作一小圓,稱為本輪.行星Q在小圓上作勻速圓周運動,P點在大圓上作繞C點的勻角速運動.如果這樣的描述還不精確,可以在本輪上加二級本輪.
由于托勒密體系產生于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說之后,托勒密本人對日心說進行了批駁.托勒密的批駁是建筑在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基礎上的根據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一個物體不受力就處于靜止狀態(tài),物體運動就要受到一個同速度成正比的力.在日心說,地球是動的,有繞日運行和自轉.而地球上的物體和人由于不受力,就只能是靜止的這樣物體和人相對地球就有一個相對運動,因有這個相對運動人就要飛出去.但這不符合觀察的事實.另外一個是視差運動,如果地球繞太陽運轉,每半年地球就在兩個相距很遠的地方,我們就會因恒星的遠近能看到視差,但這個視差從來沒有被觀察到.第三個是讓笨重的地球運動非常困難.
由于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心說同人們日常觀察的現(xiàn)象接近.在文明剛開始階段,從認識論講,開始人們容易接受地心說是可以理解的自然界早于人類,人類早于自然科學.文明剛開始時,人類面對的是復雜的自然界,在對自然界的認識過程中,人類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
但托勒密體系所以能在西方統(tǒng)治一千多年,同基督教會不無關系.錯誤的地心說同基督教義符合.由于教會勢力占統(tǒng)治地位,在后來的一千多年里,科學變成了神學的婢女,判斷自然科學真理的標準不是科學實驗,而是《圣經》的言論和經過修改的權威的錯誤言論.
雖然教會的`勢力在一個時期可以改變自然科學真理的標準,但教會沒有能力改變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任何權勢也沒有這個能力,并且任何權勢的壽命也不可能比自然科學規(guī)律的壽命更長.
天文學不僅同農業(yè)生產、航海等生產活動有關,而且同占星術、宗教活動有關.人們對天體的觀察是不斷進步的,隨著對天體觀察精度的提高,為了修正托勒密體系,人們不得不加進二級本輪,這樣體系就變得非常復雜.到哥白尼發(fā)表《天體運行論》時,修改后的托勒密體系需要八十多個圓.這同當時信奉的簡單性不符合.有人就講,如果上帝創(chuàng)世時同他商量一下,就不會造得這樣復雜.另外,天文誤差有積累效應,宗教也需要新的歷法.
此外,由于資產階級的興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教會的勢力被削弱.科學的革命是早晚之事,改革舊天文學就成了突破口.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5
哥白尼是一個天主教徒,而且是一個神父.他除了履行他的神職外,還為教區(qū)的人治病,這有利于他的神職事業(yè),此外,他研究他喜愛的天文學.
哥白尼建立新天文學思想的出發(fā)點很難說出于革新,可能是為了追求真理或實用,但無論如何,他是從力圖消除托勒密的變革,去掉偏心等距點,回到柏拉圖問題的解開始的
在托勒密體系中,P點繞C點作勻角速運動,它的運行的軌跡雖然仍是個圓,但不是勻速圓周運動.這顯然違背了柏拉圖公理,或者說托勒密體系根本就不是柏拉圖問題的解.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發(fā)表前寫的《綱要》一文,就是從攻擊托勒密的偏心等距點開始的:“……托勒密和其他大多數(shù)天文學家的行星理論,雖然與數(shù)據符合……看來還是遇到不少困難。因為這些理論是不充分的除非再引用偏心等距點的概念.而這樣一來,行星就既不是在它們的均輪上,也不是繞本輪的中心作勻速圓周運動了.因此這樣一類體系似乎就既不是完全絕對的`,也不能充分令人滿意.”
在《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詳細介紹了自己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太陽不動,行星繞日運行,地球的自轉,月亮是地球的衛(wèi)星等,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在描述行星運行結構上,哥白尼用了均輪一本輪和偏心點結構,那個令他討厭的偏心等距點被放棄了.
由于托勒密對日心說的批駁,哥白尼在重建日心說體系時,就不得不對托勒密的批駁進行反批駁.對托勒密批駁的第一點,哥白尼企圖建立慣性定律,但沒有成功.對第二點,哥白尼以恒星離得非常遠進行反批駁.但畢達哥拉斯“數(shù)的和諧”在當時,以及后來,人的思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有限長的弦才能有分離的共振頻率,并且共振頻率的比為有理數(shù).這種和諧思想要求一個有限宇宙.對第三點,哥白尼說讓巨大的天體運動更困難.今天看這非常合理,但當時則非常無力,因天體是以太組成的總的看來,哥白尼學說在物理學方面并不占優(yōu)勢.
哥白尼在另外一個方面的批駁在當時卻顯得相當有力.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地球是由卑賤的土、水、氣、火四元素組成的,而天體則是由高貴的以太組成的,地心說要求卑賤的地球不動,高貴的、永恒的天體繞地球旋轉,而這同亞里士多德的“貴靜賤動”的哲學思想相矛盾.
哥白尼學說同托勒密學說相比在天文學上處于明顯優(yōu)勢.首先是簡化了:今天用相對運動考慮,對地心說,必須將地球的繞日運動和自轉分別加在所有的行星上.這樣,在相同的精度下,其數(shù)學描述必然復雜,第二是和諧了:在日心說中,水星和金星比地球離太陽近,但在地心說中,水星、金星和太陽哪個離地球近是不可能決定的另外,在日心說中,行星運行的周期同行星到太陽的距離有一個單調增加的關系.這個關系后來被開普勒發(fā)現(xiàn),并用數(shù)學表示出來.
哥白尼體系把宇宙的原動力從宇宙的邊緣移用到了宇宙的中心,在托勒密體系中,原動力在最外層,有一個“不動的原動者”在推動恒星天球運轉.這個“不動的原動者”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神,基督教的上帝.哥白尼將原動力改為了太陽,“太陽是坐在寶座上率領著它周圍的星體家族”.開普勒甚至將太陽、行星以及周圍的空間比作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圣父、圣子和圣靈.
哥白尼的學說在神學上處于劣勢,這一點是明顯的雖然哥白尼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個有相當?shù)匚坏纳窀?但他也明白他的學說在神學上得不到支持.他將自己的學說壓了四個九年才出版,在臨死時只用手摸了一下新出版的《天體運行論》就離開了人間.哥白尼學說一出版,就立即遭到新教頭頭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惡毒攻擊.路德還引用《圣經》進行反駁:“這個白癡竟想把我們的全部天文學推翻,但《圣經》中明明寫著,約書亞喝令不動的是地球而不是太陽”.歷史證明,新教在壓制、迫害科學方面一點也不亞于舊教.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6
如果說通常一個學說的歷史意義在于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它的優(yōu)勢;那哥白尼學說的歷史意義卻主要表現(xiàn)在它的劣勢,表現(xiàn)在后人為了捍衛(wèi)這個學說,克服它的劣勢而作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
首先,也是最大的:哥白尼學說開始了科學反對神學束縛、爭取自由的斗爭,而斗爭的焦點就是判斷自然科學真理的標準.如果堅持《圣經》中天啟真理是判斷科學真理的標準,如前面所說的,以及后來天主教宗教裁判法庭給伽利略定罪時所講的,自然科學永遠不會發(fā)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永遠不會得到承認.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吹響了科學掙脫神學束縛的號角,科學要發(fā)展,就必須首先將判斷自然科學真理的標準建立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而不是任何宗教、政權或學術權威的權勢.這個標準我們今天接受是那樣的自然、容易.以致很多人忘記了近代科學的先驅們?yōu)榱藢㈠e誤的標準顛倒過來,曾經受審、被監(jiān)禁,甚至為科學而殉道.
第二個意義是為了維護哥白尼的日心說,還必須向亞里士多德錯誤的`宇宙體系,包括他的物理學宣戰(zhàn),建立新的物理學體系.近代物理學開始時的幾乎每一個新概念都是從批判亞里士多德開始的,在捍衛(wèi)哥白尼日心說過程中伽利略等人開創(chuàng)了近代科學.
哥白尼日心說對當時宗教神學的影響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有些物理史學家認為:哥白尼的體系把地球從宇宙的中心降到普通行星的地位;另一種則認為:哥白尼的學說恢復了地球作為一個行星的公民權.后一種說法顯然認為是提高了地球地位.在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中,宇宙的中心并不是什么神圣的地方,而是卑賤的元素聚集之處.甚至可以說人們生活之處離地獄非常近,而離天堂非常遙遠.在哥白尼時代,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已經變成了基督教正統(tǒng)的理論基礎.在一些有教養(yǎng)的基督看來,可能哥白尼學說提高了地球地位.普通基督并不了解亞里士多德學說,他們也有可能認為哥白尼的學說降低了地球的特殊地位.但有一點影響對有教養(yǎng)和普通基督是相同的:《圣經》不可能教導人們認識天體的運行,天體運行規(guī)律同神父們過去按《圣經》教義講的不一樣.《圣經》的天啟真理是什么?是真的嗎?哥白尼的學說使一些人對《圣經》開始理性的思考.
哥白尼無疑是偉大的天文學家,近代物理學的先驅.但是,如果沒有后人為日心說所作的奮斗,哥白尼很可能變成另一個阿利斯塔克.一個科學家所以能成為歷史人物,不僅要靠他本人的努力,靠前人為他作的各種準備,還要靠后人在他開辟的方向上繼續(xù)前進.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7
哥白尼認識到《淺說》中的論斷是假設的方式提出的,且他的模型所用數(shù)據并非親自觀測得出,放缺乏可信度。
1515年,哥白尼便開始著手準備撰寫《天體運行論》這一更為完整的論著。十幾年來,哥白尼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測,收集了大批資料,終于在1533年完成了這部巨著的初稿,隨后,他又長期進行觀測、驗證、修改,使得他的宇宙體系更具說服力,成為一種科學理論。
《天體運行論》的第一卷是全書的精髓,先后論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體的運動是均勻永恒之圓運動或復合運動”。哥白尼說,“天體的這種旋轉運動對于球來說是固有的性質,它反映了球形的特點。球這種形狀的特點是簡單、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旋轉時不能將各部分相區(qū)別。而且球體形狀也正是旋轉作用本身造成的!
哥白尼贊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即應當用簡明的幾何圖象來表示宇宙的結構和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在第一卷的第十章中,哥白尼正確地將行星以及地球繞日運轉軌道進行排列,并刊載了他的宇宙模型圖。這張我們現(xiàn)在看似普通的天球次序圖,在當時卻是人類認識宇宙的一次巨大的飛躍。
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還詳細講解了地球的三種運動(自轉、公轉、赤緯運動)所引起的一系列現(xiàn)象,歲差現(xiàn)象、月球運動、行星運動的及金星、水星的緯度偏離和軌道平面的傾角!短祗w運行論》的'誕生使當時所知道的太陽系內天體的位置和運狀況更為完整了。
然而,這部偉大著作的出版卻經歷了一個艱難而曲折的過程。
16世紀30年代初,哥白尼的新理論已開始在歐洲流傳,他的朋友們更竭力在意大利高級教會人士中傳播他的新理論和觀點。他們試圖通過這種辦法為哥白尼公布自己的學說鋪平道路,從而實現(xiàn)當時的科學革命。在眾多好友的努力下,紅衣主教尼古拉.申伯格對哥白尼的學說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他在1536年11月1日給哥白尼寫了一封信,想了解哥白尼的學說,信中用肯定態(tài)度談到了日心學說中的日、土、月3個天體的位置。然而這位開明的紅衣主教在第二年便去世了,沒能夠成為哥白尼學說的庇護人。
在《天體運行論》完成后,哥白尼卻對它的出版猶豫不決了。他但心這部書出版后會遭受到地心說信徒們的攻擊,并受到教廷的壓制。在朋友和學生的支持鼓勵下,經過長期反復的考慮,哥白尼終于決定出版這部著作。1542年,哥白尼給教皇保羅三世寫了一封信,尋求教皇的庇護。他相信教皇將用自己的威嚴與威望保護他,令他的學說免遭譴責。然而,這一切并沒有如他所愿,這封哥白尼用來做為《天體運行論》序言的信卻只是起到引子的作用。
1542年6月,《天體運行論》和排印工作開始進行,負責這本書出版事宜的奧西安德爾卻按自己的意愿寫了一篇沒有署名的序言,說明書中的學說只是為了計算星歷表之便而采用的假設,不一定和實際情況相符。這也是在《天體運行論》出版后幾十年時期內很少人重視哥白尼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因。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對此事感到十分憤概,他曾多次要求著作的出版人發(fā)行改正版,但這些要求都未能實現(xiàn)。
1543年5月24日,彌留之際的哥白尼終于見到剛剛出版的《天體運行論》,可惜當時的他已經因為腦溢血而雙目失明,他只摸了摸書的封面,便與世長辭了。
由于哥白尼的學說觸犯了基督教的教義,遭到了教會的反對。他的著作更是被列為**。但真理是封鎖不住的,哥白尼的學說后來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繼承和發(fā)展。1882年,羅馬教皇不得不承認哥白尼的學說是正確的。這一光輝學說經過三個世紀的艱苦斗爭,終于獲得完全勝利并為社會所承認。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8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蘭維斯杜拉河畔托倫市的一個富裕家庭。18歲時就讀于波蘭舊都的克萊考大學,學習醫(yī)學期間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和帕多瓦大學攻讀法律、醫(yī)學和神學。博洛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德諾瓦拉(1454~1540年)對哥白尼影響極大,哥白尼在他那里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
在意大利期間,哥白尼熟悉了希臘哲學家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3世紀)的學說,確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轉這個日心說是正確的。他大約在40歲時開始在朋友中散發(fā)一份簡短的手稿,初步闡述了他自己有關日心說的看法。哥白尼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終于完成了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他在《天體運行論》中觀測計算所得數(shù)值的精確度是驚人的。他得到恒星年的時間為365天6小時9分40秒,比現(xiàn)在的精確值約多30秒,誤差只有百萬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0倍,和現(xiàn)在的6027倍相比,誤差只有萬分之五。
哥白尼的“日心說”發(fā)表之前,“地心說”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居于統(tǒng)治地位。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的結構不斷地進行著思考,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哲學家提出了地球在運動的主張,只是當時缺乏依據,因此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在古代歐洲,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張“地心說”,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其他的星體都圍著地球這一宇宙中心旋轉。
這個學說的提出與基督教《圣經》中關于天堂、人間、地獄的說法剛好互相吻合,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學說,把“地心說”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融為一體,用來愚弄人們,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因而“地心說”被教會奉為和《圣經》一樣的經典,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隨著事物的不斷發(fā)展,天文觀測的精確度漸漸提高,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了地心學說的破綻。到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們發(fā)現(xiàn)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輪和本輪的數(shù)目竟多達80個左右,這顯然是不合理、不科學的。
人們期待著能有一種科學的天體系統(tǒng)取代地心說。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哥白尼的地動學說應運而生了。1515年,哥白尼為闡述自己關于天體運動學說的基本思想撰寫了一篇題為《淺說》的論文。他認為天體運動必須滿足以下七點:不存在一個所有天體軌道或天體的.共同的中心;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軌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體都繞太陽運轉,宇宙的中心在太陽附近;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運動,都是地球運動引起的;在空中看到的太陽運動的一切現(xiàn)象,都不是它本身運動產生的,而是地球運動引起的,地球同時進行著幾種運動;人們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運動,是由于地球運動引起的。地球的運動足以解釋人們在空中見到的各種現(xiàn)象了。此外,哥白尼還描述了太陽、月球、三顆外行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和兩顆內行星(金星、水星)的視運動。
書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論,科學地闡明了天體運行的現(xiàn)象,推翻了長期以來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地心說,并從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關于上帝創(chuàng)造一切的謬論,從而實現(xiàn)了天文學中的根本變革。他正確地論述了地球繞其軸心運轉、月亮繞地球運轉、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轉的事實。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樣嚴重低估了太陽系的規(guī)模。他認為星體運行的軌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圓,這當然是錯誤的。他的學說里的數(shù)學運算很復雜也很不準確。
但是他的書立即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驅使其他一些天文學家對行星運動做更為準確的觀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麥偉大的天文學家泰壽·勃萊荷,開普勒就是根據泰壽積累的觀察資料,最終推導出了星體運行的正確規(guī)律。這是一個前所未聞的開創(chuàng)新紀元的學說,對于千百年來學界奉為定論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雖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學說早1700多年,但是事實上哥白尼得到了這一盛譽。阿里斯塔克斯只是憑借靈感做了一個猜想,并沒有加以詳細的討論,因而他的學說在科學上毫無用處。哥白尼逐個解決了猜想中的數(shù)學問題后,就把它變成了有用的科學學說——一種可以用來做預測的學說,通過對天體觀察結果的檢驗并與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舊學說的比較,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重大意義。顯然,哥白尼的學說是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革命,它使人們的整個世界觀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在估價哥白尼的影響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天文學的應用范圍不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那樣廣泛。
從理論上來講,人們即使對哥白尼學說的知識和應用一竅不通,也會造出電視機、汽車和現(xiàn)代化工廠之類的東西,但是不應用法拉第、麥克斯韋、拉瓦錫和牛頓的學說則是不可想象的。僅僅考慮哥白尼學說對技術的影響就會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義。哥白尼的書對伽利略和開普勒的工作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序幕。他倆又成了牛頓的主要前輩,是他們的發(fā)現(xiàn)才使牛頓有能力確定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哥白尼的日心宇宙體系既然是時代的產物,它就不能不受到時代的限制。反對神學的不徹底性,同時表現(xiàn)在哥白尼的某些觀點上,他的體系是存在缺陷的。哥白尼所指的宇宙是局限在一個小的范圍內的,具體來說,他的宇宙結構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系,即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tǒng)。宇宙既然有它的中心,就必須有它的邊界,哥白尼雖然否定了托勒密的“九重天”,但他卻保留了一層恒星天,盡管他回避了宇宙是否有限這個問題,但實際上他是相信恒星天球是宇宙的“外殼”,他仍然相信天體只能按照所謂完美的圓形軌道運動,所以哥白尼的宇宙體系,仍然包含著不動的中心天體。但是作為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哥白尼的歷史功績是偉大的。
確認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從而掀起了一場天文學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類探求客觀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哥白尼的偉大成就,不僅鋪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學的道路,而且開創(chuàng)了整個自然界科學向前邁進的新時代。從哥白尼時代起,脫離教會束縛的自然科學和哲學開始獲得飛躍的發(fā)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天體運行論”是當代天文學的起點——當然也是現(xiàn)代科學的起點。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 9
《天體運行論》,哥白尼著,1506年開始寫,1514年5月寫成,用了8年時間。1543年5月24日,在他去世那一天出版。
此書第一卷第一章指出宇宙是球形的,理由是球形是是最完美的,表面積最小體積最大的,而且看起來太陽月亮都是球形的,所以神賜的宇宙應該是球形的。
這種說辭不像出自一個天文學家之口,中國古代的宇宙模型有宣夜說、渾天說、蓋天說三種,各運用在哲學、天文、堪輿等領域,哥白尼把宇宙看成一個球體,有點類似渾天說。
第二章講地球是圓的,論據有三個,一是以天極的高低來論證和說明;二是以東西觀察日月食的時差來推論;三是以站得高看得遠來判斷。細想想,一個天文學家,這樣來談問題也是很膚淺的。
哥白尼晚于哥倫布,哥倫布已經橫渡大西洋了,哥倫布已經能夠沿地球緯線跨海航行了,說明牽星術已經普及了,哥白尼講述緯度高低變化竟然毫無專業(yè)水準,與天文學家的表達方式相差太大了,至少要談到不同的緯度,天極高度角的不同數(shù)值,以幾何原理推導出地球是球體的表達方式,可書中言辭連教育啟蒙水平都達不到。
關于東西距離較遠的居民,看到日、月食的時間不同,因此推論地球在東西方向也是圓形的,這個說辭就更缺乏專業(yè)精神。歐洲東西跨度只有三個時區(qū),不要說哥白尼沒有歐洲東西兩地白天觀察日食的時間對比數(shù)據,即使有,時間差距也不大。
關于東西兩地白天觀察日食的時間不一致,在中國是有的記載的,那是在元朝,東西跨度達6個時區(qū),而且建立了27個側影所的基礎上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的'專業(yè)名詞叫“里差“。
哥白尼晚于元朝,作為天文學家,即使對中國的里差概念不清楚,也不應該對這么重大的天文發(fā)現(xiàn)描述得這么敷衍,不要說他提出日心說有多牛,畢竟日心說只是個理論模型,哥白尼發(fā)現(xiàn)“里差”才更加牛!不過,從行文看,應該和哥白尼無關,另外,歐洲那么小,也不應該有這樣的知識。
而哥白尼用站得高看得遠來證明地球是圓的,則越來越不靠譜,能用眼睛觀察出地球是圓的,那就不是“地平線”,而是“地弧線”了。
還有說船出海時,都看不到船身了,卻還能看到船帆,完全是沒有科學基礎的訛傳。假設地球半徑是R,船和桅共高h,視線是平的,沿地球的切線方向,行船距離是L,那么看不到船體所需的行船距離L=√(2Rh-hh),地球半徑是6378公里,h忽略不計,那么L=113公里。誰能在船開出去113公里后,還能看見桅桿呢?
讀了開頭,就想起我高一時寫過的一篇作文,當時老師的命題是《怎樣洗衣服》,我覺得這個文章毫無趣味,就顯擺了一下自己的學問,寫一篇介紹黑洞的文章。老師給我打了零分,然后對我說寫得不錯,我是個文科生,也能讀得懂,讀得津津有味,很生動,很有趣。
感覺《天體運行論》和我的作文一樣,也是看了一些資料后的顯擺。
【讀天體運行論有感】相關文章:
最基本的天體09-21
流星是天體嗎07-21
夏天體驗日記09-08
天體的概念是什么07-08
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劃分10-01
脈沖星是哪種天體07-04
月球屬于什么天體及類型06-25
黃帝內經白話文:五運行大論篇06-18
夏天體虛吃什么好09-27
讀實踐論有感09-13